無論是因工作忙碌、夜夜笙歌,還是為準備考試而「開夜車」,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易因血含氧量減少,而養成一雙「熊貓眼」。黑眼圈成因眾多,除與生活習慣有關,個人先天體質也有一定影響。如欲解決黑眼圈問題,必須從生活着手,配合適當的治療方可見效。
很多人以為黑眼圈只是單純因為睡眠不足而引起的皮膚問題,但皮膚科醫生馮偉傑指出,除睡眠因素外,還有其他原因可導致黑眼圈出現。他表示,平日見到黑眼圈的黑色,主要有三大來源。其一即為血含氧量不足引起,「眼袋位置的皮下,有一組較粗的靜脈血管,當人體因睡眠不足等因素,令體內血液含氧量下降時,此處的血管就會因紅血球減少而呈現紫色,再投射在皮膚上,視覺上就會覺得類似形成了黑色。
要改善血含量不足所引起的黑眼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習慣,增加血含氧量,即可令皮膚回復紅潤。」馮醫生補充,部分人會選擇用激光收窄或封閉這些血管,但由於此處血管較粗,故封閉不易;另這組血管與眼部和心臟有密切關連,一旦封閉即易損害眼部四周的血液循環。
黑眼圈與先天體內黑色素較多有關,這些黑色素平日潛藏於體內,一般由十幾歲開始,即會慢慢在眼袋位置積聚,從而令皮膚浮現黑色。情況輕微者可外塗消退黑色素的藥膏,即有機會消減黑色素。患者均需要採用激光儀器,才能有足夠能量打散黑色素。但由於黑色素仍可再次積聚,故治療效果並非永久性。黑色素的積聚除先天因素外,不當的飲食、精神緊張壓力等,都會令黑色素加快積聚。因此要解決色素問題,除用藥物和激光外,也要留意生活習慣。(星島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