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但有損健康,更摧殘心靈。威爾斯親王醫院調查發現,近四成乳癌及肺癌病人有焦慮或抑鬱傾向,影響生活質素;外國研究更指,心理壓力較高的患者,死亡率上升近三成,其家人及照顧者出現情緒問題的機會,亦較常人高七點九倍,醫生提醒病人應保持樂觀積極。
「反正子女都已長大成人,我死亦無憾。」去年確診第三期子宮頸癌的五十多歲鄺女士,接受化療後,出現脫髮、嘔吐等副作用,經常擔心致失眠,靠暴飲暴食填補內心空虛,更一度想停止治療。幸得醫生轉介接受心理輔導,藉重拾昔日嗜好行山及參加興趣小組,減低抑鬱或焦慮,並與其他病友交流病情,積極抗癌。她的兒子憶述,當初聽到母親日夜嗟歎「我個病只有四成機會可以康復」,全家人都非常擔心,他即時暫停博士課程從法國返港,全家總動員與母親共渡難關。
本港每年有逾兩萬宗癌症新症,肺癌及乳癌排榜首及第三位。威院○六年起,研究共四百多名乳癌及肺癌患者,發現近四成病人有抑鬱或焦慮傾向,而近半數乳癌病人對工作、家庭、社交和生活等範疇都感到不滿,又擔心影響婚姻、性生活等。威院腫瘤科臨牀心理學家陳凱詩指,患者的負面情緒會不自覺地將身體的不適擴大,導致對身邊事情提不起勁,「有病人化療後,就攤在牀上全心等待副作用來臨」,亦有病人為免家人擔心而隱瞞病況,反加劇焦慮,建議病人應發掘昔日嗜好迎戰癌魔。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稱,病人心理狀態經常被忽略,他們傾向將脾氣宣泄在家人身上,造成惡性循環,「某些病徵不知是藥物,抑或病人心理引發」,故紓解負面情緒對控制病情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又引述外國研究指,癌症患者的家人及照顧者出現情緒問題的機會較常人高七點九倍,而心理壓力高患者的死亡率亦增近三成。癌症患者應保持積極樂觀態度,醫生需留意他們的情緒問題,若發現他們病情隱定後,體重仍不斷下降,又經常失眠,應安排心理輔導,同時,患者家人憑尊重及聆聽患者需要。(星島日報報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