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新的動物研究表示,睡眠時的微光,可能導致大腦出現變化,並讓人憂鬱。研究人員更發現,當倉鼠每晚暴露在微光中 8周後,在大腦的海馬迴部份,會出現顯著的變化。同時,這些雌倉鼠,跟一般的倉鼠相比,出現更多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更讓一部份的倉鼠,每天處在 16小時的白天 ( 照度150勒克斯 ) 與 8小時的微光 ( 5勒克斯 ) 中。結果,這些倉鼠在 8周後,對原本喜歡的糖水,也沒辦法提起勁去喝。這種快感缺乏的情形,是人憂鬱時的主要症狀之一。
研究人員說:「我們已經知道,憂鬱症跟大腦的海馬迴縮小有關,在牠們身上也發現了相應的退化。」5勒克斯是很微弱的光,相當於在黑暗的房間中開著電視的亮度,這種弱光幾乎人人都有可能面臨到。一般而言,建議的居家照度,約在100~300勒克斯之間。開燈睡覺對人體有害,已不是新聞了,過去有諸多研究顯示,睡眠中的光線,可能導致人容易出現近視、免疫失調,甚至提高罹癌風險等。
心靈樂牽 *** 雖然要驗證這種效應,是否也會出現在人類身上,還需要很多努力與研究。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甚麽夜班工人與輪班工作者,會出現更多的情緒障礙。人們為了驅走夜間的黑暗,人工光源在工業化國家,已發展到無所不在的程度。近來,許多研究紛紛指出人工光線的負面影響,對這種生活方式,漸漸敲響了警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