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TA自閉症專門店(隸屬非牟利機構鄰舍輔導會)中心主任表示,自閉患者發展遲緩的徵狀通常於3 歲前出現,孩子自18個月起已可接受評估,希望達到「及早介入,及早治療」的效果。
家長即使認為孩子有需要接受評估,也切記要找對門路,部分家長或想省回評估費用,尋找收費較低的治療師、幼兒導師等做相關評估,可是不少自閉症患者及家屬,長遠都需要申請政府提供的康復支援服務,而經政府認可簽發臨牀診斷報告的單位只有三個,分別是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牀心理學家,所以家長如欲尋求支援,盡可能不要浪費不必要的金錢。如經濟上有困難,家長不妨先帶孩子看西醫或心理醫生,然後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求助,以低廉費用接受治療。
家長即使認為孩子有需要接受評估,也切記要找對門路,部分家長或想省回評估費用,尋找收費較低的治療師、幼兒導師等做相關評估,可是不少自閉症患者及家屬,長遠都需要申請政府提供的康復支援服務,而經政府認可簽發臨牀診斷報告的單位只有三個,分別是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牀心理學家,所以家長如欲尋求支援,盡可能不要浪費不必要的金錢。如經濟上有困難,家長不妨先帶孩子看西醫或心理醫生,然後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求助,以低廉費用接受治療。
針對部分嚴重情緒病患,醫生會處方精神科藥物控制病情,但是面對自閉症這類與外發性情緒關係不大的症狀,循行為治療等途徑改善更為重要,方日旭說﹕「簡單而言,行為治療就是做得好就給予獎勵,令患者逐漸擺脫問題行為。舉例說有家長將患者交由院舍照顧,平日較少抽空探望,於是病人就大動肝火,當父母得悉情况馬上趕到,如是者病人會認為只要發脾氣才獲父母關注,以後動不動就這麼做。若從行為治療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定時探望,若表現欠佳反會延遲到訪,藉以加強病人少發脾氣的動力,從而學習改善情緒。」
愈早開始行為治療改善情緒,行為訓練成效愈好,倘若較遲至長大才發現也一樣要做﹕ 「儘管長大了病情會更為明顯,行為固定了有可能更難糾正,不過隨着年齡增長,患者踏入人生不同階段時,自會有新問題出現,故此需要長期接受訓練治療。」另郭藍補充,假如情况許可,當病人情緒受控後,可進一步讓患者接受認知與感統訓練,後期則多參與社交活動,學習與群體融洽相處,進展理想的話,有機會順利融 入主流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