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些科學技術員與經濟學家近來在哈佛開了一場名為「與機器競爭」的研討會。會中學者們提出警訊,高科技的發展恐將取代許多高技術性工作,使人類的工作型態面臨很大的轉變。
這場研討會中,出現了一台在超難益智節目——危險境地中,擊敗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兩位對手的IBM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即使電腦機器人獲得了這項殊榮,但在華生正確地回答了困難的問題時,卻只得到了會場上些許的掌聲。人們不拍手叫好,或許是因為本能地意識到電腦可能搶走人類的工作。
《與機器競爭》一書作者安得魯‧麥克菲表示:「過去我們需要大量人力閱讀訴訟案件,如今卻都能以電腦快速且自動化的處理。」過去使用機器取代人類的通常是具困難、危險性和單調性的工作;但現在機器正取代高技術性與薪資較好工作,如:銀行櫃員、機場接待員、會計人員及精算師等。
但麻省理工經濟學家奧特在會議中也提到:「科技是否排擠掉了工作的爭論還有待研討,因為這並不像一個工作由機器接手後,就讓一個人永遠離開了職場的對應。」他提到:「在20世紀左右,大約有38%的美國工作者是農夫。而現今僅有2%。」機器取代了許多農務,但新產業及新的工作機會也同樣被創造出來。總的來說,他認為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品質。
然而值得憂慮的是,電腦無法有效處理的許多僕人性質的工作,如清理浴室以及其它警衛等工作。因此反倒是低工資等雜役型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而每小時30美元的白領階級工作需求正在減少中。經濟學者認為:新產業和新科技將會帶來人類無法預料的工作型態轉變。因此在人類極力發展電腦科技的同時,或許也該多思考一下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