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他們將高達6個不同胚胎的細胞混合,成功培育出全球第1批混合胚胎猴子,這可能是醫學研究的一大進步。在此之前,囓齒類動物一直是用來製造嵌合體的主要生物。嵌合體是一種透過結合兩個或以上的受精卵或早期胚胎所培育出的實驗室動物。
長久以來,科學家已經能夠培育出欠缺某特定基因的基因剔除鼠(knock-out),以研究許多疾病和治療法,包括肥胖、心臟病、焦慮、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等。以往培育混胚靈長類動物的嘗試均告失敗,但美國西部俄勒岡州科學家修改用來創造小鼠的方法後,成功培育出3隻混胚公猴,牠們的基因特徵全來自實驗中所用的不同胚胎。
他們的突破性研究,成功混合各個處於非常早期階段的恆河猴(rhesus)胚胎細胞,使其進入得以持續發展的全能性(totipotent)狀態。率領研究的米塔利波夫表示,要靈長類細胞成功結合,看來需要活胚胎中更強而有力的早期細胞。米塔利波夫是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俄勒岡國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這項研究將刊登在20日出爐的科學期刊 (細胞)。(法新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