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一項醫學實驗的安德莉亞‧扎爾金為她早產13週的寶寶哼唱催眠曲。哼唱中她發現寶寶的心跳逐漸平緩、血氧飽和度上升;藉著音樂紓解負面情緒,發現音樂比口語上的輔導更能被兒童接受,效果也更好。一直以來,許多醫學專家都嘗試以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方式,發現在很多時候,音樂治療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樂可協助早產兒、家暴受害者
安德莉亞‧扎爾金參與的是一項由紐約貝斯以色列醫。領導的實驗。他們在11家醫院中進行研究,實驗中,音樂治療師將父母喜愛的曲調改編為催眠曲,哼唱給早產兒聽,結果發現,現場音樂可協助早產兒投入正常的發育過程。
不止如此,在台灣南投所進行的音樂活動中,專家發現音樂可以協助兒童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音樂治療師賴欣怡設計的樂器敲奏與音樂聆聽等內容,音樂治療可讓孩子們學習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宣洩壓力。只要有耐心,有過類似不愉快經歷的兒童都會在音樂團體活動中,讓壓抑心底的創傷得到療愈。
人體有類似音樂節奏的規律性振動系統,例如心跳脈搏、大腦電波運動、腸胃的蠕動等都有一定的節奏。當音樂的頻率與人體內部器官的振動頻率一致時,就會產生一種快感。其實,人們在不自覺中都懂得使用音樂療法,在不同的情緒下人們會選擇聽不同的音樂,讓自己的情緒得到放鬆,這也驗證音樂具有調節身心的作用。 通過音樂可轉換病人的心情,用以治療自閉症、身心障礙及失眠、神經損傷等疾病。音樂治療師模仿病人動作或製造出的聲音來創作音樂,可讓患者放鬆和紓解壓力。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也可刺激病人腦部細胞、自律神經和身體反應,可協助患者恢復或重建心智、情緒或社會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