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項研究結合多所不同的大學,分析1920年代的兒童,從兒時到老年各個生命階段的細節。研究人員認為,在學校被評等為「非常快樂」的孩童之所以提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比較不在意地過著充滿危險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他們的情緒經常過於興奮,尤其是表現在不適當的時機,容易激起他人的憤怒,提高了對個人產生危害的風險。同時他們可能具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如雙極性憂鬱症(Bipolar depression),心情從極度的快樂掉入消耗精神體力的悲傷情緒中。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些人過度努力想使心情快樂,往往事與願違,最終會感到比之前更沮喪,因為有意識的努力改善心情,時常使得當事人產生受騙的感覺。 先前的研究表明,坊間雜誌經常載文,提出一些擺脫憂鬱、使人快樂的建議,這些建議往往是造成現代社會情緒憂鬱問題惡化的始作俑者。該研究要求參與者先閱讀一篇文章,關於改善心情的建議方法,並按照其中的一項建議去做,同時檢驗實際效果。
決定快樂最有力的因素不是金錢,也不是因成功或名聲而獲得的認可,而是富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增進快樂最好的方法是不再擔心快樂與否,將精力轉移至培養與他人的社會關係。如果已經找到想投入的事,那就專注去做,其它的一切就順其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